如何深化课改?在我看来,要抓好“六化”。
第一,规范化。在课改具体实践中,一般存在有两种情况,一是没有规范可依,二是有规范,但执行不到位。规范的制定,要充分发挥学科专家的作用。在学校管理上,重行政轻专业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。要逐步转型为:专业搞研发,行政做决策。不能行政出点子,专业来执行,如果是这样,执行落地就会走样。规范依附于规则,规则来源于规律。我们提倡用三字经、四字文、顺口溜等形式,将规范用通俗、简约的方式呈现,千万别多多益善。规范再好,因为过于繁多,没有人办。就那么几条,要用活“一张纸效应”,一张纸上做了断,简约好记做中看。
第二,学科化。调研中发现,不少学校都有学校模式、学科模式。但有些学科模式却成了学校模式的“变种”,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科魅力、学科特色。关于学科魅力,如果突然问:用三五句话表述语文的学科魅力是什么?用三五句话把数学的学科魅力交待清楚,恐怕还会让人有茫然感。建议举办“我说学科魅力论坛”,弄清楚各学科的魅力是什么,怎么在教学中贯彻落实,成效是什么。理性把握学科魅力,让学科魅力真正落地。学科化的标志是构建学科模式群。学科模式的落地需要有分学科评价标准,如果没有,不管哪个学科都是一个评价标准,学科化就会名存实亡。
第三,课型化。如果说“标——学——展——点——练”,是新课堂的基本环节,课型化的策略有两点可供大家参考:一是拆分——譬如,“目标认定+自主学习”,构建一个课型,就叫自主学习课;“展示交流+点拨升华”,构建一个课型,就叫展示交流课;还可以“练”为依托,再做拓展,就叫“反馈拓展课”。这三个课型就出来了。这样“学”一堂,“展”一堂,“练”一堂,集约操作,可以解决时间不够用的问题。
第四,信息化。要注意两点:一是课件转型。首先要明确方向,新课堂要向信息化要深化、要效益。同时,要避免让信息化绑架课改“回潮化”。应该看到,许多课堂的复辟是以课件作引领的。假如课堂上发现一问一答、线性推进,就一定是传统课堂。新课堂倡导大问题、大板块推进。课件制作要考虑,问题适当打包出示,整合学的内容,要结构化呈现。提醒一点,课堂上的生成,不是课件预设的推演,要预留课堂生成的空间,不要事先准备好答案硬塞给学生。二是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小组评价中的作用。建议研发小组评价软件,让课堂评价实现信息化。每堂课,评价结果有一个信息留痕,便于统计和分析。
第五,精细化。课改深处是细节。追求完美,精益求精,让每一个细节都值得玩味。要靠细节的改变,促成课堂的深化和提升。诸如,学生的文具摆放,10秒钟快静齐上板,展示内容的差异化,板书没有一个潦草字,等等。
第六,个性化。个性化是创新的产物。个性化就是特色,就是品牌。学校课改的个性往往来源于学校文化的个性。个性也可以是课堂某一方面的特色,诸如湖南金海教育集团课堂上的“黄金200展示”“金钻挑战”,再如安徽泗县灵通学校的“对子双展”,等等。
(作者系本报特聘专家、特级教师) |
评论